污水是散播微塑膠顆粒的重要途徑,根據聯合國數據,污水中含有約80%至90%的微塑膠顆粒,科學家估計在海洋中微塑膠數量大約在15億至51億萬個,這樣龐大的數量很容易被海洋生物攝入。劉揚引述研究指出,魚類、海鳥和珊瑚等海洋生物經常將看起來像浮游動物的微塑膠誤食,導致腸道受損、生長發育遲緩,甚至產生虛假的「飽腹感」而停止攝食直至餓死。因此,劉揚希望把「MicroGlue」的生產流程工業化,與水處理系統結合在一起,彌補現有系統對於微塑膠污染物的低效率處理,從而由源頭杜絕城市污水中大量微塑膠顆粒流入大海的循環過程。

她指出,「節源」和「減排」從來都是減緩污染的必經之路,「MicroGlue」就為「減排」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有效的方法,可以作為「攔路虎」安裝在污水處理系統的最後一道工序,在污水排放出大海前,盡可能地把所有微塑膠都「攔下」。

污染物「淨化」可作3D打印材料

由於微塑膠顆粒會吸附大量有害物質,例如重金屬和殘留的抗生素等,因此團隊目前也正着手研究如何在有效去除微塑膠顆粒污染的同時,也能減少或去除這類有害物質,以及探索在水體以外環境下回收和處理微塑膠及其他污染物。蔡松霖指出,經過「淨化」的微塑膠在處理後,可以再製造成不同的物品或3D打印材料,用途廣泛,重點是有望可以藉此減少塑膠原材料的生產,除了減排外,也可以從源頭「走塑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