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經濟:二季度GDP增長7.9% 下半年復蘇可能進一步放緩

China exports

圖像來源,AFP Contributor

7月15日,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經濟數據,今年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(GDP)同比增長7.9%,比今年一季度18.3%的增速有所回落。上半年中國GDP增速達到12.7%。

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的超高增長率的背景是去年一季度同比負增長6.8%的超低基數。同樣,去年二季度中國GDP增長3.2%,今年二季度7.9%的增速,還是有去年低基數的影響。

受訪專家認為,中國在去年一季度控制住疫情後,經歷了一年的經濟復蘇後,目前復蘇的步伐正在放緩,不過依然保持著增長的勢頭。

中國經濟復蘇放緩?

7.9%的增長率,可能會讓讀者疑惑,一方面遠低於一季度18.3%的超高增長率,另一方面又高於疫情前中國GDP6%左右的增長率。究竟應該如何客觀看待這一數字?

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首席教授朴之水(Albert Park)解釋稱,該數字是將每個季度的GDP與去年同期進行比較,使用這種方法,第二季度的增長率自然會放緩,因為去年二季度GDP要比去年一季度高得多。但如果將今年二季度GDP與今年一季度進行比較,就得到環比增長率,這個數字更有意義。

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,從環比看,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.3%。朴之水表示,這表明增長正在放緩,反映出過去一年的復蘇進程逐漸結束。

不過,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胡榮向BBC中文表示,從數據中可以看出,儘管有通貨膨脹的擔憂和疫情持續帶來的挑戰,中國依然保持著增長勢頭。

整個上半年來看,GDP同比增長12.7%,計算出兩年平均增長5.3%,距離疫情前6%左右水平還有一些距離。

從數據的細節分析,經濟學人智庫(EIU)經濟學家蘇月向BBC中文表示,最新的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復蘇的不平衡,國內需求仍是薄弱環節,零售總額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水平。雖然平均工時連續幾個月增長,但居民收入提升速度還沒有經濟總體增長快。這些因素都限制了消費,因為缺少時間和錢來消費。

「提振(中國)國內需求將是一個挑戰,兩個月來失業率不再下降,(為了克服挑戰)我們預計未來幾個月,銀行貸款將向大型僱主傾斜。」蘇月稱。

中國青島港口

圖像來源,Getty Images

朴之水認為,由於全球一些地區出現變種病毒而帶來新一波疫情,以及中國央行採取比較謹慎的貨幣政策,使中國面臨一些增長阻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不到一周前中國央行一改謹慎的立場,宣佈於今日(7月15日)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凖備金率0.5個百分點(又稱「降凖」)。這次全面降凖估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。無論是時間之快還是力度之大都「驚呆」了市場。這次降凖對中國經濟的刺激作用還有待持續觀察。

蘇月認為,從剛剛公布的數據來看,二季度房地產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份額繼續增加,顯示出最近阻止貸款流向樓市的措施對於引導資金流向其他行業(比如製造業)幫助不大。「這意味著,儘管最近降凖,但政府不太可能放鬆樓市限制。」

下半年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

對於未來經濟,路透社預期,下半年增速將進一步放緩,主因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企業利潤並遏制製造業投資,消費持續低迷、並沒有出現預期般的反彈,而且下半年出口增速也勢必逐漸放緩。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加大,要求有更多支撐經濟增長的政策出台。

「考慮到基數效應消退,二季度多數經濟指標同比可能有所走弱,」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稱,她預計中國下半年GDP同比實際增速可能放緩至5-6%。

鑒於近期經濟增長動能偏弱,尤其是消費的復蘇慢於預期,汪濤認為自己對2021年中國GDP實際增速為9%的預測面臨更多風險。

中國銀行研究院周一發佈2021年三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稱,下半年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是影響中國經濟的最大變數。全球疫情防控不同步、經濟復蘇不平衡、政經博弈加劇、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預期升溫等都加大了外部不確定性。中國貨幣政策預計將繼續堅持「以我為主」,但需警惕外部輸入性風險帶來的傳遞效應。

中美貿易戰

圖像來源,Getty Images

疫後全球經濟復蘇的前景

全球在疫情影響下,多國處於封鎖或半封鎖狀態,直接導致全球製造業產能繼續向疫情控制好的地區轉移,比如東亞各國,其中中國外貿數據的暴漲,恰好印證了這種替代效應。

胡榮認為,疫情無疑帶來了巨大挑戰,由於各國在處理經濟危機和獲得疫苗的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,疫情後的世界經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將更加不平衡。

舉例而言,隨著發達國家疫苗接種率大幅提高,新冠病毒致死率大幅下降,對疫情控制也進入新的階段,美國、英國和歐盟經濟開始快速放開。但印度、東南亞、非洲依然深陷疫情的封鎖之中。由於疫苗接種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,疫情對低收入國家的影響將日漸嚴重。

也有分析認為,極端情況下,全球經濟將形成雙軌運行,各個較發達經濟體由於疫苗接種率高,控制得當,形成一個大的經濟氣泡,而低收入國家將在疫情中持續掙扎,游離在氣泡之外。這將加劇全球收入分配不均,形成馬太效應,這意味著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後果,將進一步帶來社會後果。

朴之水則保持一定程度的樂觀。他表示,世界各地復蘇仍有很大不確定性,這與變種病毒的傳播、疫苗接種、以及不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有關。朴之水還列舉一系列可能疫情「遺產」:

  • 技術變革將加速,比如居家辦公可能會保留;
  • 供應鏈多元化;
  • 政府支出優先事項的變化;
  • 中美關係因疫情進一步惡化,全球產業結構也將深受中美關係影響;
  • 政府和企業可能還是會更多地致力於全球經濟一體化;
  • 全球經濟體系可能比很多人想的更富有彈性。
An employee works on the production line of gear wheel at a factory of Zhejiang Shuanghuan Driveline.

圖像來源,Getty Images

2px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

分析:中國經濟動力的三次轉換

BBC中文記者 陳岩

經濟學家經常把投資、消費、外貿,看作拉動經濟增長的「三駕馬車」。

中國改革開放後,通過龐大的人口紅利,成為世界工廠,迅速啟動第一駕馬車——外貿。2001年,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,這駕馬車全速開動,每年出口的增長是GDP增長的1.5倍左右。

2006年出口在GDP中的佔比達到峰值——36%,在高位穩定不到兩年,全球金融危機來襲,歐美國家的生產訂單紛紛取消,中國沿海外貿工廠出現「倒閉潮」。僅一年時間,2009年出口佔GDP比重竟跌至24.5%。

中國經濟想要繼續保持增速,被迫轉換主要動力,投資這駕馬車走向台前,一夜之間,四萬億投資計劃啟動,多個城市的地鐵計劃迅速獲批,4G網絡建設快速推進,中國也進入高鐵建設的黃金十年。2018年時,出口在GDP中的佔比已經穩定在19%左右,出口這架馬車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。

但在投資拉動下,中國經濟也患上隱疾,比如地方債問題,產能過剩等,這駕馬車還能跑多快,很多經濟學家都不太樂觀。

時間進入2020年,在疫情打擊和中美交惡的外部壓力,以及債務高企的內部壓力下,中國又面臨新一輪動力轉換——啟動「消費」這第三駕馬車。

為此,中國提出促進「國內大循環」,然而問題在於,疫情打擊後消費回暖比較慢。中國銀行研究院剛剛發佈的報告就表示,內需改善或難抵消外需增速放緩壓力。

長期來看,消費增長不像投資,不能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改善收入分配體系,大幅增加普通人的工資收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美國經濟長期以來依靠消費作為主要驅動力,在拜登連續數個萬億級的刺激計劃下,似乎是在揚鞭抽動「投資」這匹快馬。

2px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